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袆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袆之,袆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乃赐死于家。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
              (2)材料二中刘袆之为何质疑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材料三中体现了明初内阁大学士的哪些主要职责?与秦朝丞相相比,明初阁臣处于何种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
            • 2. 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较多。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故常让其他官员分割宰相职权,以便皇帝施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 “参预朝政”、 “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宋代官印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永瘩《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二门下级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串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弃(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瑞(尚书仆封)而亲德弃,(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鸡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许旨,会瑞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瑞、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一一《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 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措施有何影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俱,知而寝默。”“……若拘私贪浊,非止坏会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奥斯特罗姆通过对《联邦党人文集》的深入研究后认为,美国复合共和制的建立,称得上是深思熟虑之作。……那么,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制衡不是卡死,均衡不是平均。制衡是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均衡是为了防止无谓的利益冲突。一项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往往是内涵了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精神的。换句话说,只有内涵了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原则的政治制度才会被创造出来。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官员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哪些制度能约束官员的上述行为?
              (2)材料二中美国联邦党人“深思熟虑”之作是指什么?联邦党人如何协调“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的?
              (3)综合两则材料,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有什么相同之处?清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的政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是“百官之长”,为皇帝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但实际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太尉一职并未任命任何人,只是虚设其位而已。……御史大夫掌“监察”,主要是监察“百官”,又为“副丞相”,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元世祖忽必烈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百司,而且也统辖六部。--林甘泉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的宰相是哪三省的长官?宋代在宰相之外又增设了哪些官职?唐宋加强君主专制的共同思路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三省制向“一省制”转变的利弊。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 8. 政治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某班学生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历程进行探究活动,并把成果做成了展板。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展板一: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唐朝和明朝相权的变化情况。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
              展板二:古代希腊“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

              (3)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个特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雅典创建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 9. 材料一  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
              2.造户籍、计帐(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1段,10段町(段、町为日本古代田积单位);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
              3.改革统治机构。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 10. 了解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是解读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随着全国的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地被秦王朝所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汉代)皇帝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有六尚,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宰相的秘书处呢,共有十三个部门……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在唐朝)……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它在明清而达于极点。
                                                                                                                                --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的两项“创新”。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三简述汉唐和明朝解决这一现象的主要措施。
              (3)概括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