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是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史实
              清末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
              1902年,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煤炭年产量增至106232吨,炼焦7753吨,销售煤炭80000吨,创造了开办以后的产销最高水平。1908年,“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华总办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毅然不再招收德股,注销“华德”字样,取消洋总办。
              民国1913年,枣庄中兴煤矿南大井建成投产,开始用机器采煤,煤出口增多,主要销往日本。中兴煤矿公司建成枣庄地区第一座发电厂。
              建国后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
              1958年,枣庄煤矿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
              199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重组为新中兴公司。如今,它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任选表格中的一个时期,结合其中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史识”推论。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抵达基隆后,时法人毁我炮台殆尽,我军全恃肉搏。铭传每当阵一呼,将士皆奋跃致死。法人既三犯沪尾不得志,自此不敢轻试。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日台湾;县三,日台湾、云林、苗栗;生番窟宅于台南北七百里,岁恶民千余,盗贼出没其间。土豪假防番悬金募士,抗官吏,违号令,赋税不以时至。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南中北三路及前后山诸番皆薤(ti除去)发归化。又念足兵必先足食,于是仗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始至,岁入金九十万,后至三百万。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穴山梁水,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台防益固。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之日,户部忽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o铭传喟然叹息曰:“人方惎(ji憎恨)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鸿章争之不得,铭传遂上疏求去。去四年而朝鲜之难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为治理台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治台政策。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请求,被乾隆拒绝。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摘编自《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  如图为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倚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着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睥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半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戛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  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谈谈你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 4. 变革中的抉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学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丰。普遍认为东亚跨越19中期--20世纪初的历史大变革,各国的发展各具特色。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即“择他抵抗型”、“主动学习型”和“从属一自立型一。
              回答:
              (1)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分属哪一类型?
              (2)请结合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选择的这种类型进行阐释说明。
            • 5.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问题
              请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6.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1)读图,比较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中国北部中国西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共计
              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
              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2)请阅读上表,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 7. 历史的悖论
              学者托克维尔曾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问题:试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论证产生这一悖论。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他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9. 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在外接连不断、一个比一个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中国人迅速不断地、一次次变换择取更新的两方文明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化的主要三种模式
              模式说明
              ①“冲击-反应”模式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其近代化运动的历史。
              ②“侵略-革命”模式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③“早期启蒙”模式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两种近代化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在推动近代中国进步方面的表现。
                 材料三从影响方面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19世纪中国虽然在向近代化转型,但真正的近代化却“遥遥无期”?
                 材料四 近代前期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示意图

              (4)以材料四我国政治文明的演变为例,分析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呈现的特点。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黑格尔(1770-1831 德国近代哲学家)认为中国为旧落后的化身,认为中国社已经丧失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实际上没有历史,只有王朝的循环发展。
              福兰阁(1863-1946  德国汉学家)认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直都停滞的民族,中国文化也不是非常陈旧的而是继续发展,“问题是我们要发现它,并且证明它”。福兰阁把中国文化圈比喻成宇宙中的一个巨大星团,它对于渺小的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好像一直是静止不动的,但在实际上它是一直不停地运动着。
              --摘编自黄怡容的《福兰阁的中国史观述论》(《史学月刊》2012年第四期)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