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梁启超游历美国时初闻托拉斯(垄断组织)后认为:“抑我国中天产之重要品,若丝若茶若皮货,其制造之重要品,若瓷器若织物,苟以托辣斯(即托拉斯)之法行之,安见不可以使欧美产业界瞠然变色也。”这说明他(  )
              A.反对托拉斯在中国大行其道
              B.积极探索救国的途径
              C.认为垄断不适用于中国现实
              D.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 2.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给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藉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募壮丁,“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漾、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台防益因“. 
              ----摘编自王树拐《刘铭传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
            • 4. 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C.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曾国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一切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反革命的汉奸刽子手们的“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他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程朱道学,运用在言论上,就是满口“诚”“礼”“仁义”“道德”等字样;运用在行动上,就是极度的残忍,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认为“痛快”。他被《天朝田亩制度》骇倒了,要挽救封建统治者的权利,牺牲数千万人的生命,就是“卫吾道”,所讲的“道”,只是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道”,从人民看来,恰恰是大逆不道。--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944年)
              材料二
                  徐泰来认为:“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孙映球指出:由于曾国藩办洋务,在客观上起了历史作用,即“他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从而,“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以笔者之管见,应予肯定”。--摘编自《学者笔下的曾国藩》(1997年)
              (1)材料一、二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曾国藩?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指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窃惟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而其根本之根本之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国民是张謇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者而已…….面向世界,更新教育内容,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塑造学生。实行三个结合、知行并进,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素质。中外并举,集纳贤才,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广辟财源,以实业辅助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张謇教育语录
              材料二
              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他指出:“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仍在人之立志”,“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并且他还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他提醒人们:“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来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评价张謇的教育思想。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子龙(1608-1647),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夏,南寇北奴,日益滋大,陈子龙以“君子之学,贵于识时;时之所急,务之恐后”的紧迫感,与徐孚远等一起,取明朝名卿大臣“有涉世务、国政”之文,撷其精英,辑成《皇明经世文编》一书,选文以“明治乱、存异同、详军事、重经济”为原则,内容包括政治、典章、财经、军事、学校等,并根据现实问题加作旁注,表达政治主张。陈子龙等编辑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上以备一代之典则,下以资后学之师法”,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俗儒是古而非今,撷华而舍实”的坏风气。这部书的出版,对稍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讲求实用之学起了先行作用。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陈子龙辅佐南明弘光朝,清兵陷南京后,于1647年投水殉国。
              --摘编自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等
              材料二  除了追求自身的修养,理学还提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但这却被很多自诩为理学家的人所忽略。因此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理学发展路向,即“理学修身派”和“理学经世派”,前者以倭仁为代表,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后者以曾国藩为代表,更注重建功立业。曾国藩率湘军战胜了太平军,暂时保住了满清政权;之后,他又倡导并发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门。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出于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思想和责任。“理学经世”是曾国藩思想体系的精髓,他认识到:理学--经世--躬行是理学经世思想的全部,而且只有躬行才是理学经世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在实践中,他又始终将道德主义与实用主义相胶合,前者是本,后者是用。这再一次证明了曾国藩是“我国旧有教育理论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摘编自张凡《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陈子龙与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子龙与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共通之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