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1913-1919》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10月)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有何深远影响?
              (4)上述三则材料揭示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 2.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的炮声破灭了中国人的“天朝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复兴之路。请分别列举近代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提出的革命纲领。
              (2)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指出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其胜利的根本原因。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请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4)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指出其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 4.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援助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 5.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追求民族复兴一直在不懈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二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的依据?
              (2)结合所学在近代关键性历史事件中选取三个史实形成大事年表展示中国人民“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的完整过程。
              时间(年)
              历史事件
              (3)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后,创立了哪些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保驾护航。
            • 6. 近现代史上法德两国“斗则两伤,和则两利”。和谐的大国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德关系大事年表
              1806年 拿破仑重创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急先锋普鲁士军队
              1813年  莱比锡大会战,拿破仑战败
              1815年  滑铁卢战役,法军再次战败
              1870年  色当战役,法军大败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德之间进行一系列会战,最终德国战败
              1919年《凡和赛和约》签订,德国被宰割
              1939年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940年6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贝当政府投降
              1951年4月  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  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联营
              1967年  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
              1993年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根据大事年表的历史事件,分析法德各个时期的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德国的认罪态度使得法德两国能够捐弃前嫌,使法国抛弃以前对德国“侵略成性”的成见,把德国作为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德国则依靠自己的诚意,消除了笼罩在法国及所有欧洲人心头的阴云。
              --刘作奎、张伟《德法化解百年恩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法德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和解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现在的中日关系远比当时的法德关系复杂,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民族感情和舆论氛围都还是相对脆弱。两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存在尚待克服的障碍和藩篱,无法期望一朝一夕达到完全的政治信任。
              --吴怀中《中日战略互惠需战略互信》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日关系相比德法关系的发展存在怎样差异?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德关系的和解给中日关系发展提供怎样的启迪?
            • 7. 历史教育是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成就及其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烙上其特有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开始,历史教育之内容与价值观问题日益与王朝“正统”(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道德观念相呼应。
              --郑流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源流与传统》(1)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教育目的。
              【材料二】1912年颁布的《共和国教科书》如其编辑主旨所述,“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之人格;注重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王应宪《制造国民:近代修身教科书的政治诉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教科书》编写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三】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历史标准》(3)列举1840-1949年间反映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民主、富强而不断努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举三项即可)
              【材料四】台湾高亚伟教授在《历史教育的立场问题》提出:本国史的教学应采取中华民族的立场……但是,陈光棣教授认为对历史的最低要求是忠实、可靠,这就不能有所谓“立场”,因为有立场就不能公正和客观。
              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赞同谁的观点?阐明你的理由。
            • 8. 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追求目标,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复兴思潮大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绞脑沥血,各本其所学,发抒复兴国族之伟论。
              --吴钊《复兴之基点》(1933年)
              材料二 (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在《抗战三周年纪念感言》中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国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1940年7月)
              材料三 教育家蒋梦麟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他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
              --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材料四 “这个方案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国父的遗教迈进,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
              --萧一山《清史大纲》(成书于194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吴钊发出的“呼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于民族复兴“抱乐观”态度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说明此理由的主要史实。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蒋梦麟和萧一山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们关于民族复兴思想的共同点。
            • 9.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宣传中,频频出现“中国形象”的词语。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形象”有不同的含义。
              启蒙时代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请列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个典型事例。
              近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958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 0-19 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⑤敌对时期(194 9-19 72)
              (3)简要分析材料中的第④个阶段形成的政治原因。(3分)

              (4)上图反映了少数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误判,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到中国经济的牵制。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 10.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历史上“巨人”的握手,往往引发“震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89年5月,邓小平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会晤,在经过近三十年的波折后中苏双方宣布关系实现正常化。
              --《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第一册》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握手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这次访华,签订了什么文件?这一文件的发表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并指出该外交政策调整的目的。
              (4)材料四图片反映出中国新时期外交的主要活动是什么?反映了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