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
              A.蒸汽机B.火车C.汽车D.轮船
            • 2.
              “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封建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 3.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③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④影响不同;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 4.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 (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 5.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据此判断,当时该学堂(  )
              A.宣告了安徽文人苦读经书以求仕途道路的封闭
              B.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传播了西学,加快了安徽近代化的进程
              D.致力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 6.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7.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此后,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图中所示著作明确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1分)

              (2)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句话表达了洋务运动“              ,               ”的指导思想。(2分)
              (3)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
              (4)“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上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2分)“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在当时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5)依据上述材料,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变化。(3分)
            • 8.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
            • 9.
              “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 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  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            《民报》、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3分)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2分)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1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