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一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西装和中山装

              图3 “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4 当代绚烂多彩的服饰
              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全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材料三: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1912年11月康有为著文指出:“共和革命作为革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它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常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混乱的终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康有为

              A.反对社会政治变革
              B.主张恢复传统价值观
              C.主张恢复君主专制政体
              D.认同民主革命的价值观
            • 6. 下图为1833—1898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

              “共和”“民主”在1833—1913年的出现的频率度统计

              从图中可见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 
              B、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国内新思想主流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清政府要民主但不同意放弃帝制
              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     ]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B.从长远看任何局部变革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