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
              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哪一类企业的发展居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居于主导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化化进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并概括材料三中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材料四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4)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积极意义。
              材料五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任务。……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却是以资源的极度浪费、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等为代价的,它只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任务,在新的时期,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很难培养出竞争优势,所以,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5)依据材料五,指出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 2.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棋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 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集体农庄体制  农业问题严重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材料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问题二  赫氏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问题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代人打败饥饿
                 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 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也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受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你所认同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
              (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模式,结合时代背景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理由充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主要观点: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修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历史》必修II(岳麓书社)

                材料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材料三: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表1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据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

              表2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编制

                材料三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了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地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据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较之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