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 3
              1959
              169.68
              1954
              169. 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 3
              170.00
              1958
              197.65
              '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 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 2. 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失望而归。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不能吃了。它揭示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危机    B.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
              C.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
            • 3. 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集体农庄体制  农业问题严重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材料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问题二  赫氏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问题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代人打败饥饿
                 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