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肯尼斯•沃兹于1963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其文中不可能涉及的史实为(  )
              A.华沙条约签订
              B.古巴导弹危机
              C.东德建柏林墙
              D.中日邦交正常化
            • 2. 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1973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福田赳夫表示,我们必须对九一八事变和1937~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所犯的一切错误“进行反省并向中国道歉”。这些行为(  )
              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 3. 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受赠国家数量
              1957-1959年苏联2只
              1965-1980年朝鲜5只
              1972年美国2只
              1972-1982年日本4只
              1973年法国2只
              1974年英国、联邦德国各2只
              1975年墨西哥2只
              1978年西班牙2只
              --《新世纪周刊》,2005.5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 4. 二战后,在世界各地迅速生根开花的和平学认为:和解是一个进程,是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人们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和解是上述四方面相结合的过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 5. 1972年8月,田中与尼克松在夏威夷会谈,想了解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想法。当得到尼克松“预祝成功”的明确表态后,大平外相说:“首先是夏威夷大功告成了!这等于拿到了去北京的单程机票”。这表明(  )
              A.日本已经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日本的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大
              C.中日邦交关系已经基本实现正常化
              D.中国希望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 6. 材料一  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团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就指出:“欧战告终,太平洋及远东为世界视线之焦点”。“何为太平洋问题?即世界之海权问题也”。“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而移于太平洋矣。昔时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盖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
              --孙中山全集第28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材料三  针对中国为海陆复合型国家的特点,国内有研究者指出“陆权是中国安全稳定的根基,海权则是中国持久发展的动力。……中国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海权和陆权的相互支持……中国海权和陆权的发展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为了最终控制世界。”
              --摘自《海权和陆权的发展---解析中国地缘战略选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后至19世纪中后期,在争夺和控制海外权益过程中西欧主要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列强对华争夺的有关史实加以印证。
              (3)材料三中学者表明了什么主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努力。
            • 8. 中日之约
              材料一
              1870年9月,日本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等一行抵达天津,拜见了直隶总督李鸿章,要求同中国“通情好,结和亲”,总理衙门则以“贵国既常来上海通商,嗣后仍照前办理,彼此相信,似不必更立条约,古所谓大信不约也”相答复。柳原心有不甘,再三恳请,声称“英法去美诸国,强逼我国通商,我心不甘,而力难独抗,……惟念我国与中国最为邻近,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合力。”这番言辞打动了李鸿章,他上书总理衙门称:“……推诚相待,俯允立约,以示羁縻。”曾国藩也主张与日订约, ……总理衙门于是应允日本可遣特派大臣到津与中国钦派大臣“会议章程,明定条约,以垂永远,而固邦交”。
              --《中日修好条规》签署的背景材料二
              ……
              第十三条两国人民如有在指定口岸,勾结强徒为盗为匪,或潜入内地,防火杀人抢劫者,其在各口由地方官一面自行严捕,一面将案情飞知理事官(外交官),倘敢用凶器拒捕,均准格杀勿论。惟须将致杀情迹会同理事官查验。如事发内地不及查验者,即由地方官将实在情由照会理事官查照。其拿获到案者,在各口由地方官会同理事官审办。在内地即由地方官自行审办,将案情照会理事官查照。……
              --《中日修好条规》问题:
              (1)阅读材料推断《中日修好条规》是否平等条约,你的判断依据与标准是什么?
              (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列举中日之间与《中日修好条规》性质相反与相近的条约各一例。
              (3)“(《中日修好条规》)这是根据欧美列强所通用的国际法原理……”(日本扶桑社历史教材2001年版),但第十三条条款内容中有一项细节不符合当代外交条例规范,指出这一细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