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同时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到3.0148亿时,这种压力愈来愈明显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1949年9月,毛泽东以《历史唯心观的破产》一文反驳。这次对美国政府所持的马尔萨斯主义和唯心历史观的批判,为当时的“人口”政策定下基调。1953年公布了首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6月30日人口数量为58260万人,不到四年,就比建国时多出一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0‰。这一数字引起了领导层的忧虑,马寅初响应毛泽东,提出《新人口论》。                                        ——选自《共和国词典》

              材料三    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人口增长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但事实上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清朝初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相比较,概括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尔萨斯陷阱”理论的局限,并用史实说明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和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 4.

              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5.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 6.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7. 建国以来,在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作用下,中苏(中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写道:“‘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冷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要与美国进行和解,这是要冒风险的。”“在这个初期阶段,毛泽东也几乎肯定地没有摆脱传统的观点,即苏联及其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和领导力量。”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条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缔约国顾及彼此之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同意在和平再建以后,依照彼此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对方内政之原则下,共同密切友好合作。
              第六条 缔约国为便利及加速两国之复兴及对世界繁荣有所贡献起见,同意在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苏联、对西方贸易额变化图。

              材料四  2001年6月15日,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1)材料一表明建国初期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实施上述方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建国后30年的历史,说明上述外交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又是怎样消除“一边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四表明中国外交方针、中(苏)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 8.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上,有成功的探索,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最终找到了一条新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项目
              194919521957
              工农业产值(亿元)4668101241
              粮(亿吨)1.11.631.95
              钢(万吨)15.8135535
              (1)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出现材料一中1957年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除了调整时期注重市场机制等一些制度创新外,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各有何弊端?
              材料三: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
              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0%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
              私有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0 5.8%
              (3)依据上表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 9.

              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  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材料四 1978年和2002年我国城市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

                 材料五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 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哪种经济成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城市企业所有制结构出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我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 10.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