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     ]


              A.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
              B.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
              D.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 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材料二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材料三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摆脱“路径障碍,试错反弹”,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萎缩”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1)根据材料1,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3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

              [     ]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 6.   材料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为3400亿斤,1961年为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为6000亿斤,1984年为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指出材料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三 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发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什么主要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二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农民中流传说着这样的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抗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养出杂交稻的袁隆平。”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失误。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80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     ]

              A.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C.目的是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D.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