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除此之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还进行了哪些调整?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2. 1978-1988 年,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由此可知(  )
              A.全国农村劳动力均主要涌入乡镇
              B.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市
              C.农村发展缓慢劳动力被迫外迁
              D.有利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 3.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到20世纪80年代,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恢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 4. 1979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给予摘帽后的地方、富农分子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 这种做法(  )
              A.全面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以实际行动否定了阶级斗争存在
              C.符合农村工作实际且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D.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全面完成
            • 5. “这个东西禁是禁不了,要从地球上抹掉也不可能,因为农村有好几亿剩余劳动力要找出路”。在农业改革进程中,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这个东西”是(  )
              A.国有全民企业
              B.民营企业
              C.乡镇企业
              D.包产到户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借鉴 1933 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
              材料二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 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 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产业结构变化。
            • 7. 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圈地运动“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道路是(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C.稳定农村劳动力市场
              D.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 8.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到:“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于(  )
              ①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②产品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④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9.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 10. 下列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④“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