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这一时期取得的“进展”有( )

              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
              C.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D.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
            • 2.

              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项目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棉布

              粮食

              增长率

              33.5%

              91.7%

              499%

              146%

              20.9%

              33.8%

              A.“文革”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B.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
              C.“文革”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
              D.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
            • 3.

              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原油

              100万吨

              160万吨

              180万吨

              210万吨

              发电量

              8.7亿千瓦

              15.3亿千瓦

              17.5亿千瓦

              20.8亿千瓦

              铁路货运量

              250万吨

              410万吨

              474万吨

              481万吨

              A.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
              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
            • 4.

              流行词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放卫星、赶英超美----大跃进时期
              C.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视察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6. 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艰难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 7.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二

              (2)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 8.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  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q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 10.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鏊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I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