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 2. 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 3. 日本人由于学习西方的需要用汉字翻译了不胜枚举的西方词汇,那么同样受着西方列强压迫、同样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中国难道没有尝试过翻译过吗?为何中国人需要假用日本人所造的词汇呢?我们可以比较严译与日译,“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society”日译“社会”,而严译“群学”。该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大量使用日译西方词汇的重要原因是(  )
              A.日译西方词汇更接近西方词汇的原意
              B.近代日本翻译了更多的西方词汇
              C.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比中国先进
              D.日译西方词汇更通俗易懂
            • 4.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 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 5.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图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上海世博会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     ]

              A、看电视剧
              B、到徐园观看电影
              C、穿中山装
              D、品尝西餐
            • 6.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 7.

              1952—1978年,中国包括农村住房在内的住房总投资仅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7.5%,仅占GDP的0.7%。住房投资严重不足导致70年代末全国主要城市都面临住房严重短缺的困境。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是由当时国家发展战略造成的
              C.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偏离正轨
              D.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
            • 8.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清末民初新女性的预演及时人对新知的热情
              B.“西学东渐”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有助于改善男尊女卑的状况
              C.以图像为主体进行的叙事,展现了清末民初妇女走出家庭,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
              D.时政类年画在当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 9.

              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枸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

                                                  ——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在1894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于1902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阁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回答: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的组织形式、出路等方面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儒家士人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