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  )

              A.当地已殖民地化
              B.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C.教育成就显著
              D.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 2.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反映的是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俱、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传统婚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妇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C.重男轻女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
              D.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
            • 3.

              中央电视台进行过《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家风是一个家族共同遵循的家族理念观,且家风也随主流文化和政治生活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下列对中国历代家风演变分析不符合史实的是:

              A.西周宗法理念推动亲睦等级思想提升
              B.汉代以来敬畏鬼神理念开始融入家风
              C.宋以来社会责任感日益成为家风主流
              D.近代以来世界新观念开始有选择融入
            • 4.

              (26分)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2

              0.1

              13.1

              1850年

              22.7

              2.3

              8.1

              1900年

              24.9

              5.1

              7.4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

              ——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

              (1)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9分)

              (2)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8分)

              (3)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9分)

               

            • 5.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到洪武末年,商贾做买卖皆以金银定价,不用纸钞。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到万历年间,政府最终承认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形成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

              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都卷入到市场之中。赋役的货币化,使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影响。(10分)

              材料二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时间

              贸易政策

              1786年

              英法谈判达成“艾顿商约”,法国降低英国棉毛织品、五金商品的进口税率,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1813和1833年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846年

              议会废除《谷物法》(1815年通过的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谷物可以自由进口。

              1849年

              议会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1860年

              《英法商约》签订,主要内容有三点:互减关税、最惠国条款、自由贸易原则。

              ——据[英]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三  传统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晚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开始有人对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提出了质疑与抨击,将“利”视作“时之大义”。维新运动中,讲功利以求富强的呼吁,在当时的报刊上也屡屡可见。19世纪末,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攫取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既加剧了民族危机,也损害了商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商人主张“自行筹办,则保路权以保国权,亦即以保利权”。收回利权运动广泛展开。五四运动期间,商人也掀起抵制日货高潮。

              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新式商人的义利观又发生了变化且与西方商人更为接近。他们认为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与权利。财富被视为名誉和地位的象征,利润更是成功的唯一标志。

              ——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商界“义利观”演变的历史过程。(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6.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 7.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D.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 8.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18分)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如图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4分)

              (2)在材料一中,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 9.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青年人在教堂里举行新式婚礼
              B.人们坐公交车上下班
              C.按时收听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和文艺节目
              D.人们在家中欣赏电视节目《三毛流浪记》
            • 10.

              (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