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象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那浩瀚的真理之海洋,却还在我的面前未曾发现呢?” 

              ——牛顿

              材料二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19世纪理论物理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其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海王星的发现显示出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并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材料三   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牛顿为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发现了哪些“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2分)

              (2)材料二告诉我们,19世纪近乎完美的经典物理学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普朗克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2分)

              (3)材料三认为“两位科学家决定时代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5分)

              (4)材料四反映的QQ场景是哪一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主要影响有哪些?(3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

              ——《九国志·郑璠传》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槽或六槽,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具体史实?(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科技成就传到欧洲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认真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后来又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1905年爱因斯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又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建立了广义相对论。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物质波论,认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物理学取得的成就?(2分)并归纳分析人类对时空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4分)

              材料三     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观点。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3)据材料三概括生物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演变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四    随着互联网的壮大,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正在诞生。……由于很大一部分社会活动都将可以在网上开展,因此,人们的交往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完全成为现实。……在网上,每一个网民是充分自主、充分平等的。这里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完全独创性的个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4) 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4分)概括指出材料四所述的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不得照抄原文)(4分)

               

            • 3.

              (30分)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4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6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8分)

               

            • 4.

              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

              ——(东汉)王充《论衡》

              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从往之……此竭彼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不系于日”。                     

              ——(唐朝)余道安《海潮图序》

              材料二    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教学方法证明了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及其引力的变化所造成的;月、日引潮力是产生潮汐的原动力,它是天体引力的组成部分。                      

              ——《引潮力的发现》

              材料三    “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王充等人与近代英国牛顿对潮汐现象解释的异同。据此分析中西科技的本质差别及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 5.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7

              美国

              晶体管问世

              1977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0

              美国

              激光器出现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2分)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1分)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分)

               

            • 6.

              科学技术、教育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   国

              西   方

              宋应星(1587-1661)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反对不切实际的科举之学,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1)依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4分)并指出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2分)

              材料二 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时发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教育家。其分布的时代相对集中,颇具特点。

              时期

              教育家人数

              特点和地位

              春秋

              战国

              5位

              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不仅对后世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至深,而且在世界上也有极大影响。

              两宋

              时期

              38位

              人数众多,分为若干小群体和许多教育流派,许多教育家有突出的历史影响和显赫的历史地位。

              清末

              民初

              228位

              既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技艺;也有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但实现了自我转变的代表人物,仿行西方宪政。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份子。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家队伍的特点。(2分)指出这一时期直接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

              材料三  该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2分)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4)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2分)19世纪末,德国在科技领域创造了哪些奇迹?(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