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350年秦建都咸阳,筑冀阙。在阙上公布法令。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更进一步的地主政权化。

              (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六国表》和《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二)开辟阡陌封疆(田间分疆界的土堆),承认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

              (三)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全国货物交易,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1)概括材料一中所涉及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

              材料三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



              (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四的改革对本国的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 3.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请说明理由。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诗


              材料三: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它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徒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 5.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和中国,梭伦和商鞅结合各自国情,厉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 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上(雅典地区)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使商无得籴,农元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哪一措施?并从地理环境视角说明推行此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经济思想(或政策)?并分析推行此政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各自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 “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气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

            • 8.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变革社会制度、富国强兵的改革,还有吸收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发展的改革。

              问题:

              ⑴请列举能体现以上两种改革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历史事件。

              ⑵选择其中一种改革来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运用具体史实;不低于200字)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责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人民“殷盛”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10.

              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秦是亡在“转型”失败上。统一六国之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秦已经不是“战争机器”了,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其还在这条不归路上狂飙。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已经是统治者了,却还把自己当成掠夺者。

              ——网文《商鞅:为什么他成就了秦国,却成就不了自己》

              材料五、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结合材料二、三、四、五,谈谈你作出以上判断的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