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这场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所采取措施的影响。
            • 2. 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
              A.开辟田畴、戮力农业
              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   (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
            • 4.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6.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易风移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0入其国,观其士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不朋党,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阴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富,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 7.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惠王代后”是造成商鞅悲剧的原因之一 ②说惠王之“人”为没落贵族
              ③商鞅变法在秦国深入人心④商鞅权力过大威胁到秦惠王统治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 8.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曰: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
              (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9.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壁淫之心,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引自《商君书•定分、弱民》
              材料二   梭伦利用不同公民集团之间的互相遏制,在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利交给平民占优势的公民大会的同时,把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的大权赋予主要由贵族组成的战神山议事会,使其对公民大会的立法起制约作用。
              -------引自C•H•希格内特《从公元前5 世纪末以前的雅典宪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异同。
            • 10.
              【题文】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尊重史实,但往往也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下面是古人对某商鞅变法的评价:(8分)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宦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分歧在那里?(3分)
              (2)两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2分)
              (3 )造成两人看法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