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以上改革措施的认识。(4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 2.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材料一中的“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6分)

              (5)你从四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文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材料2: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结合史实,指出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6分)

              (2)依据材料2,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4分)

               

            • 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

              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

              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

              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

              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

              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

              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

              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实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

              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

              由。(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

               

            • 5.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原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苏轼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
              材料四:熙宁二年诏书,(青苗钱)务在优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今乃乡村自第一等(富裕人家)而不皆(被迫)立借钱贯百,官借一千,令纳(归还)一千三百,则是观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摘自《韩魏王家传》卷8
              回答:
              概括变法派和反对派关于青苗法争论的观点及反对派的阶级实质。(6分)评述反对派对青苗法的攻击。(5分)
            • 6. 【题文】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可能引起大商人激烈反对的是
              A.农田水利
              B.募役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
            • 7. 【题文】历史上改革往往因专注救治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新创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而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北宋军事改革②北宋财政改革③王安石募役法④商鞅按军功授爵⑤唐实行募兵制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 8.
              【题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 9. 【题文】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以下各项变法措施反映了这一思想的是  (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青苗法
              D.将兵法
            • 10.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   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回答下列问题:
              ⑴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点?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人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首肯,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