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日: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0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相同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 2. 历史的经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祝,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1)王安石变法是通过怎样的核心行为以改变北宋贫弱的局面。
              (2)概括钱穆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所存在的不足。
              (3)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时还有一些具体的漏洞与弊端,一些技术处理上的改变也许会让改革更有成效,尝试对青苗法的以下一项弊端提出改进方法
              弊端改进方法
              青苗法给的贷款是金钱,而当时青黄不接时与丰收时物价差别很大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4.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材料二  (王安石)不思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王安石全集》
              材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和王安石有何共识?:二者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是否围绕此共识?
              (2)材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6. 按图中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怎样推动了当时秦国的社会转型?
              (2)材料二中王安石“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有哪些?其实际效果如何?
            • 9.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可惜他这个愿望最后也未能实现。学者叶檀撰文说,王安石理财,短期满足了国库所需,但它所产生的弊病,则造成了更为深远的负面作用。从历史上看,政府高度垄断所得越多,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越不利,越容易形成政府对经济集权的依赖。-----马立诚《历史的拐点》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 -----《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010年9月6日)(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政府“经济集权”的表现极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后果。依据两则材料说明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 10. 上一个“中国世纪”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彭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某一个朝代(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问题:
              (1)请以史实论证美国教授的这一说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观点证据
              ①技术发明世界领先
              ②农业管理良好
              ③行政管理的试验
              ④实行普遍的教育
              ⑤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2)11世纪的中国也饱受后世学者诟病,你认为后世学者会提出哪些不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