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
              ①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 “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晚清出现的这类考试内容旨在选拔

              [     ]


              A.科技人才
              B.通经人才
              C.军事人才
              D.外交人才
            • 3.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变法急于求成
              B.变法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
              C.变法触动了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D.变法缺乏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 7.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8. 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

              A.促进思想启蒙
              B.推动政治改革
              C.挽救民族危亡
              D.发展资本主义
            • 9. 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     ]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一一《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一一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一一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