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 2.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例,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 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 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公房制与西方的官邸制的共同点。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据《辽史•百官志》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成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至此,“一国两制”的双轨制度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整理
              (1)据材料,概括指出辽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辽“一国两制”的作用。
            • 5.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新爵制(  )
              A.加快了统治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C.提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巩固官僚政治秩序
            • 6.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 7. 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
            • 8. 材料一 (蒙古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言:“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为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辛卯(1231年)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箱及金帛,陈入庭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
              --摘自《元史•耶律楚材传》
               材料二  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摘自《元史•高智耀传》
                 中原汉族学者许衡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次奚宜?”--摘自《元史•许衡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蒙古建国之初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概括双方的主要观点及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采取了什么政策统治中原地区?有何历史意义?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周世宗改革大事记
              显德元年(954年),下令,凡诸道州府人民于广顺三年(953年)所欠的夏、秋两税,和按惯例应征收的两税以外的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一律放免。并罢去许多不合理的差役,免除掉不少的无名课敛。
              显德二年(955年)四月,令臣下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以听取臣下的意见。
              显德二年(955年)规定,“应自前及今后有逃户庄田,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
              显德五年(958年)杀死楚州(江苏淮安)防御史张顺,因为他在任期间,曾吞没榷税钱五十万和官丝绵二千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 10. 材料
              吴顺义年中,差官兴贩簿(户籍),定租税,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下田一顷千五百,皆足陌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算计丁口课调,亦科钱。宋齐邱时为员外郎,上策乞虚抬时价,而折铀、绢、绵本色,曰:“江淮之地,唐季以来,战争之所。今兵革乍息,黎甿(黎民)始安,而必率以见钱,折以金银,此非民耕凿可得也。必兴贩以求之,是为教民弃本逐末耳。是时,绢每匹市价五百文,铀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齐丘请绢每匹抬为一贯七百,铀为二贯四百,绵为四十文,皆足钱,丁口课调,亦请蠲除(免除).朝议喧然沮之,谓亏损官钱,万数不少。齐丘致书於徐知诰曰:“明公总百官,理大国,督民见钱与金银,求国富庶。”知诰得书,曰:“此劝农上策也。”即行之。自是不十年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自吴变唐,自唐归宋,民到于今受其赐。
              --摘编自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第十六
              (1)根据材料,概括宋齐丘上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宋齐丘改革措施的具体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