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红对研究康熙帝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收集资料之后进行了整理,制作了这样一个表格,据此判断她的研究主题是


              [     ]


              A、民族团结的推动者康熙帝
              B、国家主权的维护者康熙帝
              C、国家海防的守卫者康熙帝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 2. 康熙帝收复台湾,最深远的历史影响体现在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台湾从此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C.有利于发展经济
              D.促进了台湾和大陆之间友好往来
            • 3. 康熙即位时,清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有
              ①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②台湾被荷兰殖民侵略者占据
              ③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④北部的突厥势力十分强大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五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旆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领略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五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弱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淅、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根据材料五,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据史载:当满洲入主中原时,明将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坚持抗清,并收复台湾;郑经经营台湾大有发展,后参与三藩之乱;郑克塽谴使诸军前请降,台陆统一。对以上四人所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郑芝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降清有勇有谋 
              ②郑成功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 
              ③郑经发展台湾,分裂祖国,有功有过 
              ④郑克塽毅然回归,顺应历史,有功于史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6. 读下表,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

              A.面临内忧外患,大力筹措军费        
              B.国家扶持商业,贸易总额上升
              C.社会安定繁荣,国库储备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贸易顾差扩大
            • 7.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二  噶尔丹者……自言受达赖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五二五《藩部八?西藏》

              材料三  大臣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憨、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长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噶尔丹叛乱与部分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噶尔丹言论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据材料三概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 9. 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     ]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10.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