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 2. 孙中山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上反映了(    )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强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 3.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     )       
              A.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
              C.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 4.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戊戌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1分)其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经济危害最严重的是什么措施?(1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4)为了实现材料四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2分)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2分)
            • 5.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比维新派兴民权的思想要进步,主要体现在(  )
              A.反对民族压迫            
              B.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C.国家的阶级实质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成
            • 6.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因此他提出民生主义,其实质目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动员工农群众革命
              C.稳定资产阶级统治         
              D.反对封建专制
            • 7.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他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8. 阅读下列材料: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摘自《大国崛起》
              根据材料的观点,结合史实简要概括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的。(6分)
            • 9.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点是 
              ①具有反封建思想②宣传资产阶级革命③具有两面性④提出救国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 10. 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   )
              ①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②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③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④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