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经·大雅·大明》

              材料二:上图是西周的青铜利簋,高28厘米,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现在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王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

              材料三:武王克商是“上古三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料记载不甚清晰,武王克商的年代长期不能确定。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形成了数十种看法,最早的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近年来,专家们对周人的都城进行考古研究,确定克商之年应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前后差距缩短至30年。专家们又通过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克商时关于天象的记载,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其中公元前1046年与文献、金文历谱等记载大致符合,因此被认定为首推的武王克商之年。

              ——《教材》

              (1)属于文字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2分)

              (2)上述三则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材料__________________。(1分)

              (3)史学家王国维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研究的研究历史方法命名为________。(1分)

              (4)在通过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都无法对相关史实获得确凿年代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取得突破?(1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摩奴法典》

              材料二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释迦牟尼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

              (2)《摩奴法典》主要维护的是哪些特权阶层的利益?

              (3)材料二实质上反映了印度佛教的什么主张?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广泛传播的原因。

               

            • 3.

              研究性学习题目。(5分)

              材料一、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指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原文是“凡三往,乃见”。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解释

              材料二、“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三、三国时魏国人鱼豢著的《魏略》和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都写到“亮乃北行见备”,即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 “三顾茅庐”真的存在吗?》

              (1)对于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根据以上材料你持什么意见?为什么?(3分)

              材料四、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称史家有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章实斋又加一史德,并称之为史家四长。所谓史学,是指史家所掌握的史料;所谓史才,是指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所谓史识,则是指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以及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所谓史德,则是指历史学家们的职业道德,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能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

              (2)在对上面第一问的分析中,你使用了“史学四长”中的哪一个?(2分)

               

            • 4.

              (8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

              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

              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

              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4分)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2分)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2分)

               

               

            • 5.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钱穆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