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 2. 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的政治变革”?孔子、老子、韩非子三人的思想是如何“适应过渡时期需要的”?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到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3)概括材料三中“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四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日知录》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材料三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 4. 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禁民私造。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使用交子的原因。
              材料二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其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表明明朝政府承认白银法币的合法地位,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货币制度演变经历的阶段,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型货币的原因。
              材料三  明后期从西班牙、日本和葡萄牙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额简表
              流出国别流入中国的白银额(两)备注
              西班牙87 750 000根据崇祯年间梁兆阳《海澄县志》卷十一记载推算,此白银总额,折合西班牙比索为439 581 960元即四亿元以上。
              日本200 000 000
              葡萄牙42 762 750
              总计330 512 750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3)围绕材料三所述现象,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写一篇简要历史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现象展开评述;立论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5. 城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历史的水平和国际的水平进行比较时,制造业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率被认为是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工业化水平的简洁指标。”“在本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它地方低得多。”(瑞士经济学家保罗•贝罗赫《1900年以来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至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产业工人人数计之,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人口的百分比,也不足1%!
              “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的进程比城市化进程快得多,工业中就业人口百分比总是高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百分比。1856年法国城市居民占10%,同期制造业就业人数占20%;1870年,德国城市人口约占12%,同期却有30%制造业人口。”(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行 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简表
              年份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
              建国初5765万10.6
              19579949万15.4
              198019140万19.3
              198538244万35.6
              2008超6亿45.7
              20116.9亿51.3
              注:城镇化率,通常用市、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数据来源于“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工商业市镇发展的影响和分布的特点。
              (2)提炼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指出材料三中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突出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并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材料二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制度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以上材料均摘自当代经济学家何正斌的《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经济政策发展经历哪几个“渐进”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以英国为例分析其成为世界强国的内外因素。
              (2)请结合明清时期有关史实从经济角度说明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演变体现出什么特点?
            • 7. 社会转型期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时期。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为了进一步理解社会转型期,某同学找到了下面一段材料,阅读下则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王煜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倾向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异”在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突出表现。
              (2)在工业文明冲击下,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重大意义?
              (3)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致。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和“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选择其中一个表现谈谈你的看法。
            • 8. 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O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而两位君主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在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学习历史我们就要以史为鉴,切身感悟历史给我们的启迪,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两位君主生活的东西方在经济领域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指出这种“相似”和“差异”。
              (2)“两位君主死后,……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请以中国、英国为例概括这种失衡在政治上的表现。
              (3)这个年代以后中西都出现了启蒙思想,但其本质和影响却大不相同。试说明这种不同。
              (4)综上所述,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