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2)该宪法的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4)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 2.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来确保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决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来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临时约法>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1)据材料一、二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和“终成废纸”的原因
              (2)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 3.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  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 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4)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
              1807年,富尔顿的蒸汽轮船试航成功
              1837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9世纪50年代中期,两党对峙格局形成
              1858年,中美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共和党领袖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升空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
              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随着美国参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经济收益的观点得到了扩展,变得更为开明,更加从长期的收益出发--因此也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美国以其占据压倒优势的债权国地位获得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控制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美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成为经济霸主的?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为部分美国宪法修正案简介
              生效日期顺序修正案
              1791.12.15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以及集会的权利、抗议的权利和请愿的权利
              1791.12.15第十修正案将宪法未授予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保留给各州
              1865.12.6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
              1870.2.3第十五修正案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遭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
              1920.8.18第十九修正案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即确立女性的选举权。
              1951.2.27第二十二修正案限制一个人可以被选为总统的次数,一人不能被选为总统超过两次,以及在他人当选任期中担任了两年以上者,不能当选超过一次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宪政道路并不顺畅,经过1911年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的又称“天坛宪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4年的又称“袁记约法”的《中华民国约法》、1917年的又称“民六宪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9年的又称“安福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3年的又称“贿选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的又称“段记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案》.中华民国不仅没有奠定和巩固五族共和、南北统一、民主宪政的政制框架,反而被国民党一党训政的党国体制所取而代之。
              --摘编自张耀杰《民国初年的宪政挫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宪政历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民国宪法实践的命运及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宪政建设的认识。
            • 6. 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没有哪一位总统的施政纲领能比新政对国内局势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领域里出现的两次大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分别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
              (4)从上述古今中外制度与机制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 7.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86次提到了“改革”一词,被认为是“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强烈信息”。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在进行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特点?对雅典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材料二  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要求北魏统治者把政治中心由塞上(平城)南移,但迁都必然会冲击拓跋鲜卑的塞外游牧部族的生活方式,触及拓跋贵族中守旧势力的切身利益,……同时迁都中原还会危及拓跋贵族的独尊地位,……然而来自宗族和本部族的强大阻力,并未动摇孝文帝深化改制的决心。
              --曾代伟《太和改制的历史反思》(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把统治中心南迁的原因和鲜卑贵族反对南迁的原因。孝文帝的决心对鲜卑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3)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什么?为此美国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对当时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戊戌变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学之风既倡,民智渐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但终就未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入民心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政治运动。……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变革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首先是“左”的观念一时难以肃清,认为改革措施背离毛泽东思想,偏离社会主义航线;其次,改革措施触及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在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听到了不同声音……正因为有了人民群众和最广大社会阶层的普遍支持和拥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以其骄人的成就而令世人羡慕不已。
              --《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4)材料四肯定了戊戌变法怎样的历史功绩?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遇到了那些阻力?据材料归纳两者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8. 近代中国在与西方的冲撞中缓慢而艰难地发生着改变。

              (1)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1两面国旗体现的观念。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上大权”包括:颁行法律之权,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施行;用人之权,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总揽司法权等。此外,它对臣民的言论、财产等权利也作了一些规定。
              (2)清政府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写出近代欧洲建立此种制度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分述这两国制度的特点,并指出清末立宪在实质上更接近于哪个国家。
              (3)概括这两则材料共同体现的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并分别写出两国规定此原则的历史文献名称。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生的变化。
            • 9.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薪,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数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光荣革命至19世纪中期的具体事例说明英国是怎样进行政治制度创新的?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摘自《1787年宪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是机械模仿还是超越?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颜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 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 10. 从专制到民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
              (1)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安宁之术”指的是什么?
              (2)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治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简述美国“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相关规定及其作用。
              (3)“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做,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包括哪三大部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