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康天意《文明的狂飘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及原因。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启蒙历史网论坛材料二: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伏尔泰语录》(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勒斯推测万物皆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普罗塔哥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二 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又提出“圣人不求知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当时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研究方向上的差异。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3)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 4. 中外思想成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议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人们在建立国家时,每个人通过契约把所有的权力都转交给了集体,在由这样的契约所建立的国家里,所有的人在政治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人民集体经常表达出来的意志成为“公意”,它构成主权,主权即公意的运用。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它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它是统一的,也不能被分割。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应该执行人民的意志,受人民监督。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任用和罢免他们。
              --卢梭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
              材料三  观察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3)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思想潮流?从图1到图4反映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进步潮流发展进程的特征。
            • 5.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一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一一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材料三  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据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封建社会的法律进行了怎样的批判?分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法治”目标。
            • 6. 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克主张行政权与处理外事的权力虽有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体现在国王及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立法机构有权更换国王及政府。
              (据庄锡吕《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洛克与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点。
                  材料三
              表  1787年制完会议关于立法问题的争论(节选)
              主张
              争议项目
              弗吉尼亚州代表新泽西州代表
              立法机构由两个部门组成只有一个部门
              立法权来自人民来自各州
              立法原则立法有多数同意即可通过少数票数反对即可阻止立法
              立法权力范围立法机构可以为全国性的事务立法立法机构只能为有限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可以否定所有州的法律立法机构可授权行政机构强制服从法律
              注:弗吉尼亚州占美国总人口的20%,斯泽西州占美国总人口的5%
              (据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述争论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两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争论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达成妥协的。
                  材料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3)依据材料四指出德国宪法中的民主因素。
            • 7.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姓名籍贯曾任官职《汉书》文摘
              息夫躬河内河阳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汉书•息夫躬传》“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
              倪宽千乘御史大夫《汉书•倪宽传》“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终军济南谏大夫《汉书•终军传》“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朱云杜陵令《汉书•朱云传》“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后为博士”
              材料二  1200-1500年间的大学可以说是教会和君主授予特权的师生独立团体。师生享有特殊权利和豁免待遇,即教学权、学位考试权和授予权,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其教学须照固定的规程进行,各科教学都须按照教会审定的课本进行。1500-1650年间,在世俗政权领导之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想,各地争分夺秒地建设新的教育机构。在1650-1800年间,教育急剧地世俗化和现代化。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已成为人所公认的原则,旧日根据标准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已被学术报告所代替,教授要讲述具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就非如此不可。
              --(德)F•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
                  材料三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八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列举的这些人在哪所学府接受了最高教育?它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德国教育不断进行着哪些变革?概述促进这些变革的社会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两湖大学堂培养人才有哪些举措?顺应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 8. 在“人与社会”这一哲学命题上,西方人文主义者的探索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时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归根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古希腊哪一学派“人文主义”的诉求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诉求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个人主义伦理观”走向民众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科学与思想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革命原则”的主要内容。
              (4)上述材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据此,你认为在今天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怎样彰显个人价值?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比萨斜塔,伽利略在此做过落体实验;右图苹果落地,牛顿思考它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四  下图是一幅法国著名绘画作品。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2)举两例说明材料二中“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的说法。
              (3)选做题:A.(理科生做)据材料二、三,说明近代科学引起了什么思潮的产生? 恩格斯认为在这种思潮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王国”的本质是什么?
              B.(文科生做)材料四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分别是什么?这种作品反映了人们对材料三所述的现实的失望情绪,体现了什么文艺思潮?
            • 10.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问题。
              中         国西       方
              古代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不少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和自身的自由平等当做终身幸福的奋斗目标。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
              当代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房子小小的、钱少少的、人好好的”就是一位普通老大娘对幸福的体会。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西方幸福观的共同之处?
              (2)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幸福观有何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比较当代中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异同点。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表
              时  间公元前6-
              公元前1世纪
              公元1-400年401-1000年1001-1500年
              在世界科技中所占比例50%62%71%58%
              --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