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到清,……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四十年来”中国有哪些重大事件“攻击君主政体”?
                   材料四:古希腊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是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四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原因。
            • 2. 历史发展中的城市化
              材料一两汉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快速发展,除都城长安和洛阳外,还“令天下县邑城”,城墙范围基本就是城市范围。城市街道纵横交错,宫室、官衙处于中心或制高点,太学或地方学校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有比较固定的居民区和市场,以及为统治者服务的手工作坊。
              罗马帝国的城市广泛分布于各行省的中心,平原地区的城市呈方形,山区的城市因地形而建,城市外围建有城墙和防御堡垒。首都罗马和其他城市中有弯曲的道路、排水和引水管道,行政官署、神庙、剧院或露天剧场、公共浴场也是城市的必备,一些城市还有图书馆。民宅则分布在这些建筑的周围。城内既有在特定区域的大型集市,也有位于民居中的小店铺。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的异同。
              材料二18世纪上半期,英国下院共有议员558名,选民总数约40万。其中,市镇选区的议员40人,代表选民10.1万,其他议员的身份为地主或乡绅。市镇选区的选举规则各异,有的规定持有特定的财产,有的规定只有市长、市政官等人才拥有选举权。1832年,新执政的辉格党借助选民的不满,通过了新的选举法。法案取消或缩减了人口较少市镇的议员名额,并把名额转给43个新市镇,新市镇中有28个是诸如曼彻斯特这样的棉、毛纺织等生产中心,使得这些市镇的议员达到65人;法案还规定所有市镇的选举资格是租有或拥有一处价值10英镑住处的成年男子。这次改革使选民从71.7万增加到220万。
              (2)阅读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市镇在议会选举中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19世纪中晚期,中国开始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截止到1949年,城市化率仅为10.6%。

              中国近代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发展状况例举表
              城市状况
              上海、天津、汉口、太原因开埠,建立租界,开办工厂、银行和商店而扩大
              石家庄、郑州、衡阳随铁路、水路和公路的兴建和畅通而新兴或发展
              抚顺、唐山、大冶因煤、铜和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
              北京(平)、西安、洛阳历史悠久,格局变化不大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为主题,解读上述历史现象。
            • 3.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 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
              性的改变。
              A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民族危机。
              B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1)在材料一中 A、B 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指出这些不平等 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 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 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 的原因有哪些?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要认识五四的起源,必须追溯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中国观和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加入国际社会变为平等一员,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材料二  又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是1918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秘密协定,日本给中国军阀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以获取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在各要塞驻军,以及训练指挥中国路警的权利。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这些条款。日本带着这些秘密条约来到凡尔赛,自信能在山东问题上获胜。留日学生“从日本人学到的近代知识和从他们得到的轻蔑对待,混合了他们自己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的走在前列。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充分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5.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A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1)据展示一,在材料中的A、B处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概括说明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率先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展示三: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篇

              (3)据展示三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图2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根据图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中开展的重要外交活动。
              (4)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屈辱外交--独立自主演变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 6.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拍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一一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7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一一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政府以整顿税务为主,整理财政。经过1928年的“改定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将均一税改为七等税率,关税收入大幅增加,1928年较1913年增长10倍,达17 914万元,1929年又提高至27 554万元,使关税占财政总收入的51%.将盐务机构纳入财政部,提高盐税,整顿盐场,1930年盐税收入达1.4亿元。实行统税,即对工业品出厂时征收一次性税,以后运销各地,不再征收厘金杂税,1928年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以后,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棉纱、火柴、水泥等领域。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财政部长宋子文的积极推动下,集思广益,形成了统一全国财政方案,出台了各项整顿财政的措施。主要有:确定中央国税和省县地方税征收的两级税收系统,纠正了北洋政府时代各地军阀分割截留财税的局面;废除一些苛捐杂税,裁撤苛税多达7 100种,规定永不再增“田赋附加”,永不再立不合法的捐税;推行直接税,减少转嫁机会,推动税收公平;统一度量衡;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先设立预决算制度,但是军费一再突破预算,宋子文得罪实力派,愤而辞职,孔祥熙接任财政部长后,实施《公库法》,建立预算制度,成效尚佳,国库收入大增。
              --摘编自虞宝棠《国民政府与国民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整顿财政的作用。
            • 8.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3)从“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中国梦”给你的启示。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祸(Yell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黄祸论”,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勤劳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薛衔天《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黄祸论”的观点。请你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2006年9月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此后,美国所带动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宣扬”中国问题上言论的变化并说明其共同的本质。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责任论”的内涵。
            • 10. 近代中国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  间事件或条约影    响
              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改订新约”的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2)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