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末官员,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经办洋务事业时,他认识到当时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甲午战争后,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盛宣怀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广为初创时期高等学校参照.史学家称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认为他为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立下了大功;但也因为未能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成为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失败的关键.
              --据夏东元《盛宣怀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宣怀禀奏设立新式学堂被光绪皇帝批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宣怀创办北洋大学的意义.
            • 4.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4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以入股形式进行海外殖民贸易的特许公司“莫斯科公司”。该公司成立当年,即进行航行白海的冒险尝试,要发现新的地区和岛屿,深入俄国内地。最初把整个公司的资本分为240股,每股25金镑,每人投资一部分,由6人分担风险。开始时规定,公司营业只限一次行程,每次远航归来,按股份分配所有的利润。并连股本一起发还。后来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和规模扩大,就把原来投入的股份全部或一部分留在公司,作下次航行使用。到1604年该公司股东增加到160人,15人董事管理整个业务。继之而起的,有1557年成立的西班牙公司、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兰公司、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1588年成立的几内亚公司,1600年又组织了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都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是英国向海外扩张殖民势力的工具。
                  材料二  1872年,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此外,洋务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也相继采用了股份制。据统计,从1877年到1883年,先后有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相继采用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中的19家企业采用公开招股形式,形成了中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的一个高潮。总体看,晚清时期股份制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且大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体制。
              --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英国股份制公司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起步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股份制公司(企业)兴起的影响。
            • 6. 《曾侯致英夷威妥玛》
              1866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指出中外能否长保和好,全看中国能否“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据考证,《曾侯致英夷威妥玛》(注:曾侯即曾国藩)虽系时人伪托而成,但得到较多士大夫呼应。以下为信件的部分内容:
              且足下亦知中外人情有同有不同乎?论通商,中国帝王崇本抑末,贵农贱商。货贾关津之征,所以惩其黩货无厌,而使之重去乡也。通海通番,曩(以往)有例禁。今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外朝之人,乐至中国,中国之人,不愿至外朝。此情所不同,中外绝异,非可强而致也。至商贾营什一之利,权子母盈余,以畜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也。自西国与吾国通商,凡可以攘吾之利源、夺吾之利权者,悉载条约,惟恐不尽。西国得矣,中土之人,何所赖乎?……
              然吾中国,从未有不能自主者矣。……仁如尧舜,民之主也;暴如桀纣,民之主也。君臣之际,名分甚严,恩礼甚重。名分严,故君为主;恩礼重,故世戴一主。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的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
              然且谓之不能,……是利有中国之不能自主也,盍亦思中国之不能自主之大不利于西国乎?今者通商、传教之事孰许之?我皇上许之,海内人心固有所不欲也。虽不欲,而上有天子,又有天子命使,与西国使臣共主条约,普天率土,莫敢不遵。此中国能自主之明教大验也。假令天子一诏曰:今日两国条约所载,有不便于尔民者,余一人不能自主,惟尔百性任自为之。……及是时,天下英雄尘蔽而起,既念所主,为患更属西国。
              问题:
              (1)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了这封信?
              (2)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你如何看待这封信件?
            • 7.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材料二  1867年奕訢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奕訢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8.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如图1、2、3、4所示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 9.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君主的“世界观”。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第三个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 10. 对历史的探究,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结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大事年表
              1861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
              1862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
              1865年左宗棠在福州城外的马尾开设福州船政局,
              1872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上海开设轮船招商局。
              1877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开平矿务局。
              1878年大沽与天津之间开设电报线路,
              1879年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在天津以北铺修了一段长二十里的铁路。
              1888年  张之洞在湖北开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
              1889年  开设“官商合办”性质的贵州制铁厂。
              1893年  李鸿章设机器纺织总局,张之洞在武昌建四家棉纺和丝织厂。
              1894年张之洞在湖北省建两家火柴公司。创建“官商合办”性质的湖北缫丝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从两个角度对洋务运动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可分两个或三个阶段)
              范例:60年代发展军事工业;70--9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
              材料二    1918年,杜亚泉发表了《迷乱现代之人心》一文。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目欧美之风盛行。两千年的王权秩序崩溃了,儒家的文明秩序也随之解体,而新的共和秩序却迟迟不得确立。于是在民国初年,社会唯一可以认定的便是“力”,谁有强力,谁就拥有了江山和真理。各种军事力量在战场上厮杀、不同的政治党派在议会争斗,看到的只是地盘和利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