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的,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材料三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早期的民主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进步主张的社会背景。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 3.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 4.

              蒋廷黻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近代史》中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描述:“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请问下列选项中属于蒋先生所说的“少数人”的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行民主共和
              D.提倡重视民主与科学
            • 5.

              与魏源同时代的梁廷枬评《海国图志》说:“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这反映出

              A.天朝上国的观念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
              B.梁廷枬与魏源一样主张“师夷长技”
              C.梁廷枬深刻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
              D.清政府闭关锁国引起知识分子不满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戊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期
              材料二  (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蔡元培《传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
            • 8. 【题文】冯桂芬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今者诸夷互市,聚于中土,适有此和好无事之间隙,殆天与我以自强之时也”。材料中“自强之时”的说法主要源于   .  
              A.诸夷侵略要求得到满足。
              B.诸夷与清政府开始公开勾结
              C.诸夷已放弃了武装侵略方式
              D.诸夷齐聚中土利于清政府“以夷制夷”
            • 9. 【题文】1848年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详尽地介绍了欧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说明(   )
              A.当时西学东渐发展到了新水平
              B.要求改变中国政治体制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意识
              C.徐继畲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之一
              D.徐继畲是鸦片战争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 10. 【题文】冯桂芬认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以救中国,说明主张
              (    )
              A.经世致用
              B.立宪维新
              C.中体西用
              D.民主科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