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周润发主演的史诗电影《孔子》,投资1、5亿元,历时三年精心制作。2010年1月22日《孔子》正式全球公映,受到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电影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壮阔激荡的乱世画卷和千古圣人孔子雄浑跌宕的传奇生涯,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惊天动地、大气磅礴的决战春秋图。

              材料二  为了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在海外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 截至2009年12月,已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材料三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材料四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五 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开创的儒学为什么仍然受到中国以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强烈关注?(4分)孔子的哪些主要思想主张对现代社会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分)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宋明时儒学又有了怎样的新发展?(2分)

              (3)材料四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3分)

              (4)阅读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4分)

              (5)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儒学?(2分)

               

            • 2.

              (26分)2013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4周年纪念日。祭孔大典是每年孔子文化节中最具特色、最具文化品位、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活动。祭孔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突出展现“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2分)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8分)

              (2)汉武帝时,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4分)

              (3)宋代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2分)有何影响?(4分)

              (4)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4分)

              (5)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儒学?(2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二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对仁义礼乐的态度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4分)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4分)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指出梁启超新的道德观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 4.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例如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万国公报,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回答:(1)材料一五位人物所代表派别的核心主张?据此可以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16分)

              (2)据材料二看,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什么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3分)

               

            • 5.

              (28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3)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6)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2分)

               

            • 6.

              (30分)

              材料一:我国市镇商业化的趋势始于宋代。但是,这一变化的趋势极为缓慢,直到16世纪前仍处于萌芽的状态。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市镇迅速勃起。据《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弘治以前只有三市四镇,万历时增殖十市七镇。这一趋势并不限于吴江一县……万历时的市镇,人口达五万以上者四个,三万五千者一个,一二万者七个,万人以下者比比皆是……江南的湖丝、丝织品、布匹等通过走私贸易大量出口。湖丝输入西欧始于嘉靖时,至明末,葡萄牙人每年运往印度果阿与可陈殖民地的中国丝已达43万余磅。此后,荷兰、美国也大量输入湖丝。湖丝输入日本数量更多……江南市镇纯粹商业型的不多,更多更有意义的是兼有专业型的市镇,例如嘉湖地区的丝织业市镇与太仓、松江地区的棉织业市镇……随着濮院镇的兴起,其附近农民也“多业机杼,间有田业者,田季皆雇西头人为之”。商品生产向农村的扩散,使呈极块状的封建经济结构出现了小小的松动,从而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

              ——选自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基本特征。(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的具体表现。(8分)

              材料二:纵观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明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经济制度,已出现带动整个国家向市场机制转换的倾向。在几乎封闭的专制统治下,其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能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选自郝均、周边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梦的产生与世界历史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没有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就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就没有天朝梦想的破灭,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结合史实论证该观点。(14分)

               

            • 7.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劝学篇·序

              外篇

              游学第二

              农工商学第九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设学第三

              兵学第十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明纲第三

              学制第四

              矿学第十一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广译第五

              铁路第十二

              宗经第五

              阅报第六

              会通第十三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变法第七

               

              守约第八

              变科举第八

               

              (表2)

              第一节

              叙论

              第十一节

              论进步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第十二节

              论自尊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第十三节

              论合群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第五节

              论公德

              第十五节

              论毅力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第十六节

              论义务思想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第十七节

              论尚武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第十八节

              论私德

              第九节

              论自由

              第十九节

              论民气

              第十节

              论自治

              第二十节

              论政治能力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4分)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4分)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4分)

               

            • 8.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14分)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6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10分)

               

            • 9.

              (32分)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发展也受到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贯传统,对儒家来说尤其如此。这不仅在于它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是在于确立了传统教育的框架:在培养目标、教育学习内容、教育办学形式诸方面,两千多年的教育未能超出其范围。

              ——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材料三  苏格兰的第一所大学出现在1412年,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苏格兰的大学异军突起,又先后建立了三所大学。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在阿伯丁大学确定了地位,而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心。在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化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激发了人们将科学应用到渔业、农业、交通和工业上去的兴趣,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这与依然稳坐“象牙塔”中的牛津和剑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1740年开始,格拉斯哥大学的本科生中约有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有些来自英格兰),它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工商界获得了成功。在苏格兰,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进程要比英格兰大学开始得早。格拉斯哥大学在梅尔维尔担任校长期间(1574~1580)就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第一年学习人文学科,第二年学习数学、宇宙学和天文学,第三年学习道德和政治学,第四年学习自然哲学和历史。1708年爱丁堡大学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抛弃了四年中由同样的教师教授所有科目的做法,到1753年这种做法几乎被所有的大学所采纳。172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哲学教授首次用英语取代了拉丁语讲座。这些改革使苏格兰大学在18世纪独树一帜,连牛津大学都自愧不如。

              ——《外国高等教育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确立的教育框架的内涵。(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政府发展教育的措施及其影响。(10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苏格兰大学崛起的原因。并概括苏格兰大学的创新和影响。(16分)

               

            • 10.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