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的,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材料三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早期的民主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进步主张的社会背景。
            • 2.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 3.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 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材料二:(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
              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材料四: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老龄问题”?
            • 5. 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热点。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缺乏海洋意识、海权观念。16世纪时,英国人认为“航海是谋求国家福利与安全的最重要手段。”美国人马汉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是否控制海洋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认识到“吾国开辟以来……长置海权与度外,至于今,其敝见矣”。严复还提出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提出海权思想的原因?用史实说明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过程。
            • 6. 材料一“此孟子特明升平,授民权、开议院之制。盖今之立宪体,君民共主法也……以 国者国人公共之物,当与民公任之也。孔子之为《洪范》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是也。’尧之 师锡众曰:‘盘庚之命,众至庭。,皆是民权共政之体,孔子创立,而孟子述之。”--康有为《孟子微》
              材料二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 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 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 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宪政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认识中国宪政的发展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与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差异。
            • 7.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也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快乐、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幸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民生幸福”的认识。
            • 8.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 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清末,改良派介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列 ……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他主张博爱,此乃孔子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哲学宋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哲学家张东称说,民主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而已,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个精神,一种社会组织、生活态度、思维方法,同时是个理想,民主主义等于一个文化之全体。
                 著名学者罗隆基在民主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民主。依据我的见解,是人类一种生活的方法,是一种做的道理,是一种人生哲学。民主绝对不止是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摘编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材料三:女权运动,无论为求学运动,为竞业运动,为参政运动,……归根结底一句:无论何种运动,都要多培实力,少作空谭。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四: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1)材料一中梁启超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四回答他提出此观点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这一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