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2.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
              (3)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对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派别评价原则的认识。
            • 3. 材料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有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王安石).泰西乡原之史家,其论克林(伦)威尔也,日乱臣、日贼子、日奸险、日凶残、曰迷信、日发狂、日专制者、日伪善者,万喙同声,牢不可破者殆百年,顾及令而是非大白矣。英国国会选择画像数百通,其裒然首座者,则克林(伦)威尔也。而我国民之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异于元祜(1086-1094年)绍兴(1131-1162年)之时。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霾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据粱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1)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出于何种动因撰写《王安石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动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推断,梁启超著《王安石传》的重点是什么?其史料运用有何特点?
            • 4. 【教士与学人】
              神利用火车、汽船、电讯等交通工具来拆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围墙,使能四海一家和平共处。清政府却从起头就顽固地闭关自守,此举不但触怒各国,更是违背天意。因此招致天罚,屡遭羞辱。
              --李提摩太(近代中国重要西方传教士,写于1894年)
              光绪十八年(1892),我指导弟子们实习《仪礼》十八章。我为他们预备了各式各样的古代乐器……结果发现古笛太长,我们无法用手指按吹。突然间,我领悟到古代的人必定是巨大的伟人。因为那时候刚为盘古初开,气温高热。两千年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日远,气温降低,人的体积也随之缩小。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再过两千年,人的体积必比我们更小,今日的笛对他们也无法适用。
              --康有为
              问题:
              (1)李提摩太以其为神学辩护,康有为以其解释古今差异,回答此其为何?
              (2)对上述两段材料作出评价。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而野蛮不能也……故有国斯有法,无法斯无国。故言治国而欲废法者,非直迂于事理,亦势之必不可得致者也。
              --梁启超
                  材料二  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今日办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有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梁启超的思想相比,其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 6. 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
              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 7. 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一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一一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粱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哪一突出特点?史家为什么把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称为“乌托邦实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4)据材料,说明康梁、陈独秀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不同?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 8. “西洋文明”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所谓格致之有益于人而可施诸实用者,如天文、地理、算数、几何、力艺、制器、化学、地学、金矿、武备等,此大宗也。”
              --徐寿:《格致汇编序》“(西学)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是也;其二,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皆谓之格致。”
              --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西学)是“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立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材料二:
              “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清朝湖南巡抚王文韶“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
              --严复《救亡决论》材料三:
              “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礼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中国对西学认识的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中西文明态度的差异。
              (3)基于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对西洋文明的认识?
            • 9.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著直译文
                 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cosmicprocess)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合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严复译文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而相剂者焉。……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按语一: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斯宾塞者……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其第一书以发明天演之旨,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生物学);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心理学);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社会学);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鸣呼!欧洲自由生民以来,无此作也。
                  严复按语二: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赫胥黎……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
              问题:
              (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
              (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
            • 10. 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差异
              (1)填写下列表格:
              十九世纪前后的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国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明类型
              中国封建专制农业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3)“……在碰撞与同化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 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5)综上所述你有何思想启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