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径饭英语。如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1860--1910 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英语洋泾浜英语词意
              Sandwich三明治夹肉面包
              Motorcar摩托车汽车
              Telephone德律风电话
              Cartoon卡通片动画片
              Commission康密兴佣金
              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C.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 2. 上海老城厢的旧校场,有很多代销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店铺,由于获利丰厚,有些店就自己刻印年画。其中许多有上海开埠城市特色的年画,比如《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新出夷场十景》、《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等。这不能说明(  )
              A.表现了新事物及日常生活的新面貌
              B.部分起到了新闻报道和新观念传播的作用
              C.兴办西学提高了民众欣赏水平
              D.上海开埠后相当多的市民接受了西方文化
            • 3. 从“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1860-1899年1902年-1904年
              数量比重数量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
              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
              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
              A.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B.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C.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D.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 4.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百年来,我们盲目抄袭德、日,失败了。又盲目抄袭英、美,失败了。转而又盲目抄袭苏联。”钱穆主要强调(  )
              A.近代学习西方始终未获成功
              B.外来文化不适合中国的发展
              C.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注重取舍
              D.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行不通
            • 5. 下表为1902~1904年间,国人译著573篇国外书籍的情况。该表可以说明当时(  )
              来自
              日本
              来自
              英国
              来自
              美国
              其它国家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哲学
              文学
              其他
              类别
              62.2%10.7%6.1%21.0%25.5%24%21%10.5%11.3%7.7%
              A.西方社会思想影响下降
              B.西学来源广泛内容全面
              C.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D.新闻出版事业突飞猛进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对中原文化影响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 7. 下表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1860年-1899年1902年-1904年
              数量比重数量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
              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
              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 8. 海外汉学界有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有历史学家写道:“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以下说法,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  )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9.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
              A.一名英国人无故打伤一名中国人,清政府官员不能对其定罪
              B.英国传教士华莱士在南京路布施传教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 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1932年出版的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由参与东方传教事业的美国七大宗派于1930年共同发起的)报告指出,“宣教事业最初的目标是用基督教征服世界,这是一种含有征伐意味的世界性慈善事业”。事实上,传教士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因为中国人转而从西方文明中找到了更强大的反对基督教的武器来抵御基督教对中国的“征服”,由于启蒙运动所揭橥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欧洲的大战自然使人们怀疑,相互之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也最具毁灭性战争的基督教国家,有何资格输出基督教和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文明化”。正如威廉•梅里尔牧师(William Pierson Merrill)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再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Earl Herbert Cressy)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教义。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普遍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的秩序的愿望;平信徒调查团的报告中也指出,“今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必须越来越采取共同追求真理的形式”。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哪些因素导致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改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运动的面貌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