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 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人物: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他们各属于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每一类两人,不用写人名,只写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四派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某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其中主题为“与孔子同行——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下是本次学习中所整理的图表结构,请根据提示填写、完成①②③④中的具体内容。

            • 3. 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蔡元培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两位应排在前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解释“和谐社会”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分别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之花,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1)材料一中的A、B、C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图中所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思想理论?这一思想理论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主进程起了巨大作用,请概述其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的名称。请概要指出这场运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4)材料四描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列举毛泽东集中阐述这一理论的三篇重要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令之人,不自爱国, 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1)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乏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 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客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恿屡言之, 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批判孔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孔子得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说明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唐代少而宋朝至明清增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剐,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植之;恶种而微弱 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速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教,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圈,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1)你认为当时北京正进行着的“文化批判”运动是指什么?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常常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 ,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的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在军事、思想理论、政治等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 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团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 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1)你认为当时北京正进行着的“文化批判”运动是指什么?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常常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的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在军事、思想理论、政治等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