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且主题多,特点鲜明。其中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现。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近代前期,在争取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仁人志士”提出了哪些用变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过程有何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中资料反映的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请你按其爱国内涵进行归类。(要求:提炼出一个爱国主题,必须涵盖三条及三条以上资料,主题应立意明确;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符号标出,资料应选择完整,无遗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1)分析材料一中《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材料,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还做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魏源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材料二 阅读下面三幅图:

              (1)根据材料一中西学东渐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并指出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共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他们所创立的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文明交流和发展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近代思想潮流的进步。
              材料一:如下图:

              a

              b

              c

              材料二:
              A.“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者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B.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C.“青年入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法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问题:
              (1)材料二中的三段文字就内容看,分别对应材料一所述哪一种刊物(用材料中的字母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这篇文章写于哪一年?何人所写?请简述判断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为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民、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 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主要历史条件。试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要求包括人物、 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
                                                                                                                                                                              
              (2)19世纪中期至19 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涌现出哪些重要的政治派别,其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
                                                                                                                                                                             
            • 7.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各地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序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 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民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1912年—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