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解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 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公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同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传统观念反映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一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刘斌《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宇建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同时也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家庭伦理观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曾表示,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高于上届。部分代表还重点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妇女的参政水平。
              (5)根据材料五,从政治文明角度分析妇女地位变化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松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蝥,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征与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2: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1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2)材料2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5.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材料二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的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鲁迅


              材料三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林则徐是如何“睁眼看世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鲁迅所说的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试评价该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实行什么制度?他利用什么观点来宣传这一主张?其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与图一作者同时期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的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个阶级哪一派别?他们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前后期的主要内容各有哪些?它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二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一道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四: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和材料四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其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 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 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 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l)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四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