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l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新中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1954年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1955年4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代表国防部和铁道部,会同以谢尔巴可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工作组,在南昌召开三局(西南设计分局、第七基建分局、鹰厦线工程局)会议,根据地形复杂情况及经济调查资料,初步确定1957年通车至厦门。鹰厦铁路历经22个月建设,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厦门,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22天。1957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700公里。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1)根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期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铁路获得发展的基本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鹰厦铁路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建设项目。根据材料四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3)①根据材料三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材料四的三幅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世界博览会又称国际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2010年5月1日,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如期举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修建的钢铁玻璃结构的“水晶宫”。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的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材料四: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出现材料二中这一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世界经济奥运会,以上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你能分析出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三、图四思考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两个问题思考,图五、图六中两位领导人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上指导思想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教训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羡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来比喻这场危机。这次金融风暴也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1930年6月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激烈的经济战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的时间被延长。
              材料三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材料四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纵观这些措施,一方面是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快民生工程等措施来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
              请回答:
              (1)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当今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国际社会应对两次危机的举措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在世界大战剧烈厮杀的背后,经济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

              材料二 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美国的失业人数直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重整军备时才大大减少。同样,希特勒因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才迅速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失业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之所以能最成功地使其国家摆脱经济萧条,是因为他在其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30年代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鉴于二战带来的巨大损失,为缓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调整?国际社会又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二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在《罗斯福:独裁者还是民主主义者?》一书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也正是他最深切的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他是一位外科医师,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并取得新的生命。”
              ——舍伍德著:《罗斯福与霍普金斯》,P 113~114

                材料三 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他承诺,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内公布新的刺激经济增长方案。 
              ——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9—4—11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苏俄和美国分别遇到怎样的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针对困难,两国分别采取什么政策?根本出发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你对当今世界的知识,分析材料三图中人物为应对危机突出采用了什么手段?你对此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来比喻这场危机。这次金融风暴也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1930年6月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激烈的经济战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的时间被延长。
              材料三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请回答:
              (1)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当今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国际社会应对两次危机的举措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2008年10月13日,失业的金融业人员在华尔街头卖艺挣钱

              图2 20世纪30年代某天华尔街门前的求职者

              材料二 2009年2月1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了奥巴马政府提交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新网

              材料三 “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美国总统胡佛

              请回答:
              (1)材料一两幅不同时期的图片却反映了相同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的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图2中问题的?其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材料二、材料三,材料二的做法是否体现了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并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美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问题:
              (1)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制度”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