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不同时期的历史主题和时代特征在社会思想上会留下深刻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引自《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实业救国思潮在清末民初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史学界对其历史作用基本存在两种看法:①认为它有利于推动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近代化道路;②认为它虽然发展了实业,但却救不了国,解决不了中国在近代的出路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
              (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该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天下治”而“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 3.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和中国,梭伦和商鞅结合各自国情,厉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
              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上(雅典地区)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使商无得籴,农元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哪一措施?并从地理环境视角说明推行此措施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或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各自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