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  (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
              六月廿九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迭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2. 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 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1)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敕语》.从它颁布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了日本的教育基本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教育敕语》说:念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世济厥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也。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博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而广行公益,开辟世务,常尊国宪、时守国法,一日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神速泽谕吉第十卷》日本•岩波书店出版
              (1)据材料,“教育之渊源”具体指什么?据此概括日本颁布《教育敕语》的本质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教育敕语》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 5.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A.1889年宪法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
              B.日本的制度比俄国先进--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
              C.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确定“征服满蒙”方针
              D.战后美国扶持日本--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材料二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学制》,《学制序文》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其主要内容有学校分大、中、小学3级;小学作为初级教育,一般人均须接受;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高中以外还有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翻译学校、农业学校、大众学校(此外还有残疾人学校)……
              --摘编自《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1)依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民间教育的基本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发展教育方面有哪些新的做法?
              (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你赞同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日本对外贸易实现了出超。重化学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很迅速的发展,工业部门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日本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同时纺织业开始向中国发展,在青岛和上海,日本企业建立了工厂。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929年,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间跌至500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1930年9月与1929年3月相较,8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下降37%。……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日本经济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述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日本)政府通过营造适宜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氛围、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采用恰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生产目标、分配好生产发展的次序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配置等措施,……在政府的主持下,日本还于1964年建成了高速火车线路。……通过实行外汇分配、掌控各个部门的配额,以及建立防止本国资本遭受外国资本威胁的贸易障碍等措施,日本政府达到了有效引导投资资本流向的目的。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对于现代化这种“舶来品”的抗拒是难免的,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材料二 小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等同于国家实力,认为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吸取性的实力,和硬实力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它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程度。其中“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兴盛的主要动力。”
              ——刘金源《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请回答: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符合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9世纪中期是如何通过“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促成国家强大和兴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叶英、日两国完成现代化的途径有何不同?造成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 10.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