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国子监隶属尚书省礼部,管辖六学,即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据《新唐书•选举志》:“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依据《唐六典•国子监》,四门学生500名,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子为俊士”者。
              开元七年(719年)的敕令:“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结果,四门学生总数增加至1300人,其中500人选录标准大抵同《唐六典》,余下的800人皆“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唐玄宗又下了一道敕令:“ 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九品予。若庶人生年二十一,通一经以上,及未通经、精神通悟有文辞史学者,每年铨量举选,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即诸色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听。”
              --据王勇主编《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影响。
            • 2. 材料   历经唐末五代的军阀战乱,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953年    下令“以天下系官田仅万计,悉以分赐见佃户充永业。”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的官吏所侵吞的现象,而且“出户三万”,“百姓既得为已业,比户欣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954年    派人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修治决口,减轻黄河水患。同时,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世宗还连年修治汴水,使开封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而日趋繁荣,也促进了沿岸农业的发展。
              954年    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规定征税时间从当年开始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开始征收,民众得到很大方便。
              955年    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后下令“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改变五代以来钱币缺乏的情况。
              958年    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租税制度,不久又遣艾颖等朝官三十四人分行诸州,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许多不缴租税的欺隐土地。
              --摘编自吴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恶化,唐朝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政府不得不增设相关的机构、官吏管理各个环节,导致机构庞大,经营和管理费用增加,又容易滋生腐败,损失垄断利润。针对这种情况,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选派廉政又有实际业务能力的人充当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刘晏刚到任的时候,榷盐的总收入才四十万贯,到了代宗大历末年,榷盐收入达到六百多万贯,已占到国家财政总税收的一半。
              --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材料二
              中国盐业总公司创立于1950年,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14年10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盐业改革方案的核心为废止盐业专营。
              --据人民网等有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刘晏盐法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2)材料二中的盐业改革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盐业改革的看法。
            • 5. 材料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商业气息的浓厚,表明这一时期的商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或巨额批发贸易,十分不便。于是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真宗时期,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联手发行一种钱券,称为“交子”,是由商业信用关系孕育出来的纸质货币。宋仁宗时期,政府从商人那里收回了发行纸币的权利,在益州设立“交子务”(按:“务”是机构名称),负责印刷、发行交子。这种政府发行的纸币,面额固定,盖有官印;用户以现钱换取纸币时,要把商业字号登记在册,兑现时按字号销账,以防伪造,随着这种纸币的流通范围日益扩大,中央政府在首都开封设置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的发行事宜。南宋时,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有四川的钱引、湖广的会子、两淮的交子、东南的会子。所谓“会子”,原先叫做“便钱会子”,“便钱”即汇兑,“便钱会子”就是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大约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兼有流通职能的纸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币制改革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纸币最早在宋朝出现的原因。
            • 6. 材料: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以后,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配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致财政出现入不敷出困局。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以……五铢钱的推行为标志,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至此西汉的币制改革取得较大成功。
              摘自《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分析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4年,清政府正式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设立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的学校系统。纵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包括三段七级。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每段包括数量不等的级次。如初等教育段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三级……中等教育段只包括中学堂一级;高等教育段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和通儒院三级……横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包括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三个板块。……前述三段七级主要针对普通学校而言。至于师范学校,也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实业教育初等教育段包括实业补习学堂、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中等教育段包括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教育段包括实业教员讲习所和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除三大板块以外,还为在职官员培训设立了仕学馆和为新进士学习现代知识设立了进士馆。
              --摘编自陈向阳《现代中国的兴起--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1)根据材料,概括癸卯学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的背景。
            • 8. 材料  西汉初年,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造成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景帝在“七国之乱,中认识到令民私铸的后果不仅仅带来经济问题,而且造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汉武帝时期,“大兴兵伐匈奴”,加上皇室用度庞大,使得略有好转的国家财力储备又出现入不敷出的枯竭获态。于是在公元前113年进行币制改革,“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五株钱。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金钱的流弊,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
              ----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作用。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据《辽史•百官志》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成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至此,“一国两制”的双轨制度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整理
              (1)据材料,概括指出辽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辽“一国两制”的作用。
            • 10.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新爵制(  )
              A.加快了统治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C.提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巩固官僚政治秩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