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0分)
              材料一  1861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到:“农奴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上述材料均出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种措施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
            • 2.
              (15分)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雷平(1906 -1911年在任)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06年11月22日,俄国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9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 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4分)
              (4) 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3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俄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2分)
              (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
              (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
            • 5.
               (26分)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日本近代改革受共同国际环境的影响是什么?(2分)分别列举导致俄国和日本进行近代变革的具体外部原因。(4分)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5分)
              材料三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 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3)根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6分)
              材料四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4)据材料四,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3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6分)
            • 6.
              (15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月7日政府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仪式上,卢日科夫市长为了纪念亚历山大二世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说。
              ——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报道
              材料二 ……‘休克疗法’,却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俄罗斯当代专家将它看成是继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和希特勒德国入侵俄罗斯之后,俄罗斯人经历的第四次重大灾难,几乎使俄罗斯面临灭顶之灾。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坛”《俄罗斯改革风云录》
              ⑴为什么俄罗斯政府在21世纪初要在红场竖立一百多年前亚历山大二世的塑像来纪念这位历史人物?
              ⑵20世纪末俄国为什么要实行“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⑶“休克疗法”和一百多年前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野蛮的社会制度。始于10世纪,到 13 世纪普遍确立 ,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1959年9月21回,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粱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
              材料二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第一次获得当家做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二,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
              ——《热地: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材料三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一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企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四    国务院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执行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三农”、基础设施、人才、教育、科学、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中央的扶持力度。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地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⑶材料四反映出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从西藏的巨变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⑷就上述材料,说明这两次改革性质的不同。
            • 9.

              阅读下列19世纪50年代英国历史大事简表:

              年代     历史事件

              1850     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1851     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1854     参与克里米亚战争。

              1856     同法国发动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     从英国爆发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波及欧洲各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8     撤消具有垄断性质的东印度公司,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2分)为什么会处于这种地位?(2分)

               

               

              (2)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和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4分)

               

               

              (3)英国这一时期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克里米亚战争、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共同目的是什么?(2分)

               

               

               

            • 10.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做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的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的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二: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粱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

              材料三: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第一次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名字代表占80%以上,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的农奴和奴隶。                 ——《热地: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1)依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比较俄国和中国西藏在废除农奴制之后,农奴政治经济地位变化的异同。(11分)

               

               

               

               

               

              (2)基于材料和上述回答判断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