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 2.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尽管改革形式多种多样,特点各异,但这些改革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小学教育、农业革新和邮政事业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中的“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改革年代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于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恰当的角度对当时俄日两国改革进行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 年至1810 年的10 年间,农民骚动83 次;1811 年至1820 年的10 年间,农民骚动124 次;1821 年到1830 年的10 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 次;1831 年到1840 年的10 年间,农民骚动143 次,这较上个10 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 年到1850 年的10 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 次,而在接下来的10 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 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 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 世纪60 ~70 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 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 ~1878 年欧俄部分的9 150 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 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 。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 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 亿多卢布,但到1905 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 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图一:

              图二:1861年3月3日农民们在农庄里听到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时的情景。

              图三:2005年6月7日,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

              问题:
              (1)图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图二中“农民亲吻贵族的脚背”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俄罗斯政府在2005年竖立起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塑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 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1)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注:1俄里=1.067千米)

              ——《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1900年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俄国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俄国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岳麓版教材》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变革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