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国难空前、剧变空前之际,在旧学术迅速式微、新学术一切草创之际,一个涉猎如此广阔的法学学术领域--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并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除梁启超以外,并世无第二人。收入本文集的宪法学论文最多,其中《中国国会制度私议》、《各国宪法异同论》都是万言长文。在这些著作中,粱氏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各国宪法的体例结构、各国国会组织及职权、各国议会选举制度等等重大学术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其研究对象几乎包括当时全球已确立宪法制度的各主要国家,如美、英、德、法、日、意、奥、荷、比、瑞、西、葡等。这些研究奠定了梁氏作为中国宪法学开山鼻祖的地位是毫无疑义的。
              --摘编自范忠信《梁启超法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梁启超先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法学家。他反复强调:“立法之业”,是“立国之大本大原”。 他连续发表文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学说,主张立法应以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目的。梁启超并不主张照搬法家的法治主义或儒家的人治主义,而是主张吸取两家的长处,把法治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梁启超主张中国改革法制,应该“采西方之法,行中国之意”,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透产。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重视法治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法治思想精华。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有位思想家在20世纪20年代针对世人对他的评价发出了如下感叹:“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 4.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提出社会政治进步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从乱世进入升平,小康社会;第二步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世界.这位思想家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李大钊
            • 5.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法治主张的时代背景。
            • 6.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法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清•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什么政治主张?光绪帝颁布的“百日维新”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你如何正确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 7.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里提到“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五胡乱华以来一千多年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秦始皇以来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对上面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五胡乱华”和“外族统治”的表述可以看到梁启超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材料里的第一件事指的是赶走了满洲贵族的统治,结束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局面
              C.材料里的第二件事指的是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材料里可以看出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 8.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戒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
              近代中国,民主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观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克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
              材料二 “国会者,君主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孙中山曾说“虽然英国宪法所隐含的三权分立原则,经过孟德斯鸠的详细阐发,再经过关国宪法的实践和修改,已经日臻完备,但是由于百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不适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丛生,特别是每逢政党轮换或总统更迭之际,大批官员同时俱换,不仅不胜其烦,而且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散漫”。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国扎下根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主要不同点。
            • 9. 2011年是我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换届选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今日之民、民智、民,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也。
              一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主政治。
              一摘自《孙中山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材料三右边这张黑白照片是上个世紀40年代陕甘宁达区人民正在参加选举的场景。选民慎重的将自己手中的“豆”放在相应的“碗”中,这“豆”不是普通的“豆”,而是特殊的选票,“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亊,投在好人碗里头”,豆选即由此而来。--《豆选:中国民主的创举》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豆选”现象。
              材料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在村和城市之间比例统计表
               时间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比例 备注
               1953年 8:1 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
               1995年 4:1 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
               2009年 1:1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
              一摘编自《从平等选举权实现》
              (3)据材料四,我国农民的选举权有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粱启超《爱国论》有云:“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1902年,梁启超提出并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西来说”在中国知识乔盛行一时,它源于英国,由蒋智由等人著文广为宣传。其中对民族的来源和优劣的关注格外引人注目,粱启超就认为西方列强的强大就是源于种族的优越。为了论证中国种族的优越,章炳麟、刘师培诸人竟能对中国民族西来说深信不疑。
                  材料三  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一场史学革命,其起点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上,其根本的落脚点都在史学与国家的关系上,从而引发近代史学第一次革命的关键问题:历史是国家的历史还是朝廷的历史?进而也引发了一个中国是“有史”还是“无史”之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观念”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