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这表明他(  )
              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
              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
              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
              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河北定县翟城镇是1 900年以后有名的乡村改良示范点。望族改革者米鉴三乡试不中,遂不许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把儿子送往日本留学,自己则在家乡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造地方社会。他认为,孔孟之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修养,对实际管理强调不足而受到歪曲,于是重新阐述清代初期的某些批判。1902-1903年,米鉴三应知县之请,创正新式学校体系,着重民众识字和公民教育。在1 908年后宣传地方自治运动时,米家自然起了主导作用。翟城镇不久成为地方改良的有力样板,重点在于教育、社会习俗(禁吸鸦片、禁止缠足等)以及地方治安。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乡村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发展乡村的重要内容。20世纪3 0年代初期,蒋介石就认识到“农业之衰落尤为年来最惨痛之现象,甚至米面供给商借舶来,其将何以立国”;村建设运动由此兴起。短短几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如雨后春笋。据统计,这类团体到1934年增加到691个。其中官方团体占绝大多数;其余团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组建,不少人是归国留学生,或是大学校长、教授和著名专家。其具体内
              容包括兴办乡村教育、卫生、医疗、娱乐,整治村容、道路,禁绝鸦片、赌博,破除迷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政府工作的核心是组建合作社。1931年4月实业部公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34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合作社法》等,推动合作化运动发展。  
              一一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北定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 3.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请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同时公布了《议院法要领》规定,议院对于违法官员只可指实弹劾,其用舍之权仍操之君上。此后,立宪派及一些省的督抚,要求迅速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廷设立第一个“责任内阁”,规定内阁“辅弼皇帝担负责任”。在13个国务大臣中满族贵族8人,蒙古贵族1人,汉族官僚4人。其中,皇族又占6人,时人称它为“皇族内阁”。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革命党人力争由同盟会员任国务总理,袁世凯则要提名一直追随他的唐绍仪组阁,双方相持不下。后经调解采取折衷方法,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同时出任内阁总理。3月23日,袁世凯正式任命唐绍仪为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同盟会蔡元培等4位要员入阁,占了阁员中的半数,主管农林、教育、工商、司法、交通等“闲职”部门,袁世凯的亲信掌握了内务、陆军、海军等实权部门,财政用了立宪派熊希龄,外交为旧官僚陆徵祥,参谋本部由黎元洪兼。人们误将唐内阁称作“党人内阁”(指同盟会内阁)。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成员的产生方式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责任内阁人员构成与材料一不同的原因。
            • 5. 法制走向法治,印证了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

              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罗马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二:多年以来,对清未宪政的过程与结果总体评价不高:认为清末宪政是由清政府导演的一场政治骗局,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代之以民主共和政府,于是更加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力图挽救危局的最后表演。但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清末宪政运动中出现的《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与咨议局、责任内阁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阳世纪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清帝国在最后10年中奠立的。清末宪政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督抚、绅商积极参与的一场辐射全民的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启晕。(摘编自张华《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
              (1)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两种不同观点,其视角有何不同?
              材料三:当然,这三驾马车即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个政策机关了。(罗斯福总统1937年2月演说,黄德禄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
              表l
              1935年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
              1936年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
              1937年5月支持《社会保障法》: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
              1937年7月国会未能通过罗斯福最高法院改组计划
              [根据(美)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改编]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三权分立机制。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 6.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 7. 表是20世纪初我国有关历史
              1904年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实施
              1905-1908年各种民营厂矿增加了两倍有余
              1907年中国试行司法独立
              1909年各省(除新疆外)先后完成议员选举程序,成立谘议局
              1910年第一个近代行律颁布
              1911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近三个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进展顺利
              B.晚清十年的改革真假难辨
              C.清末新政的成就难能可贵
              D.辛亥革命的理由并不充分
            • 8.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轣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年
              (1)归纳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论据。
              材料四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4)你是否认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这一观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阐析。
            • 9. “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年来,在丝绸之路的开端问题上的争议既涉及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市民的感情,还与城市的开发有关。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上达成的《共同行动纲领》明确:丝绸之路始于中国汉代东西两京--西安和洛阳。所有入选遗产:①应关注该遗产可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背景;②应能体现不同文明、多种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与磨合的特征。
              --摘编自《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东汉知识,指出将洛阳作为丝路起点之一的主要依据。请你从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为西安、洛阳的城市开发提出建议。
                     材料二                 表卢汉(京汉)铁路、陇海铁路修筑情况简表--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卢汉铁路(京汉铁路)
              路线卢沟桥--郑州--汉口
              过程1895年,光绪帝称“创巨痛深,需卧薪尝胆”,决定立即修筑卢汉铁路。因列强争夺、经费短缺等,铁路延至1897年才动工。1906年,正式通车。
              陇海铁路路线连云港--郑州--兰州
              过程1904年动工,五年后,清政府完成开封至洛阳段。
              1912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完成开封至海州段、洛阳至灵宝段。
              1927年至1946年,南京政府完成灵宝至天水段。
              1950年至1953年,完成天水至兰州段,至此全线通车。
              备注在铁路的影响下,一些集镇急速兴盛起来,发展成为本地区的重要城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2)材料二中的“创巨痛深”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陇海铁路开工和全线通车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汉(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修筑的影响。
            • 10. 法制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材料三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法制化国家。17世纪中到19世纪初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过程通常伴随着重要的立法过程。
              材料四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英国、美国、法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立法成就。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产生的背景并做简要评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