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概念。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所在。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他的书被青年学生抢购。但是,孙中山等激进人士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族王朝并建立共和国。1905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1906年11月下令将六部扩大为十一部;1907年8月把汉族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1908年8月27日发布“宪法大纲”,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帝,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梁启超主张中国实施“立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立宪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10月清廷正式下令筹设咨议机关。规定咨议局可以议决本省“应兴应革”、“预决
              算”、“税法及公债”、“义务之增加”、“权利之存废”、“单行章程细则之增删修改”、“公断和解自治会之争议”、“收受陈请建议”等11件事项,但是却把各项议事主持、采纳和裁夺权归在督抚。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
              材料二  1909年2月,广东咨议局成立,议员们在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但仅仅活动了两年,广东咨议局便陷入瘫痪状态。
              一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广东咨议局陷入瘫痪状态与清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 3. “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
              C.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
              D.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
            • 4.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反映了描述者(  )
              A.反对地方宣传自由
              B.赞成宪政,反对清廷专制
              C.肯定报纸教化有功
              D.鼓吹新政,反对满清统治
            • 5. 以下有关“预备立宪”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宪政体制的转变
              B.实质上是“中体西用”政治上的尝试
              C.解决了社会矛盾和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D.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提出的改革目标
            • 6.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 7.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4年,顺治元年)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
              --刘墉《清朝通忐•食货略六》
              (清末满族大臣端方说)旗人则以兵之名额,坐领饷糈,有分利之人,而无生利之人”。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未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
                  材料二  (光绪帝)谕内阁:……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以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共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即行裁撤。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
                  材料三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清政府谕令)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律定例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维艰,现当维新,允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一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
                  材料四  戊戊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第2卷
              ……多失其所持,人心惶惶,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
              --梁启超《戊戊政变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戊戌新政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四,概括上述举措导致的结果,并指出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深刻认识?
            • 8.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 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 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 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 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 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 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 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泠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 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 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 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 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u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
              “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
              材料三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 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指出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 时间和代表事件并简析其主要依据。
            • 10.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