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 (  )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 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
            • 3. 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达到巅峰。清朝皇帝大权独揽、勤于政事的个人特点,是君主集权体制能够正常运作和充分发挥效能的基本前提……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保证了皇帝个人意志不受外部影响而全面贯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

              2康熙帝是17世纪后半叶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有人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贡献要看他比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康熙帝处于“康乾盛世”的开端,未能把握工业革命发展的世界潮流,不足称道;也有人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国家的主要贡献,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

              针对上述评价康熙帝的不同观点,就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谈谈你的认识。

            • 4.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 5.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二  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根据材料一的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康熙帝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 6. 下图中方框所示地区有关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秦朝开辟五尺道,纳入统一政权版图
              B.与唐朝和亲后正式纳入中央政权
              C.清朝册封活佛以分而治之
              D.元朝时归属中书省管辖
            • 7.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这说明

              ①康熙善于学习     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③“尊孔”利于清朝统治

              ④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 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    )
              A.全球化理论
              B.文明史观
              C.辩证法
              D.阶级分析法
            • 9. 康熙帝是一位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封建帝王,但他并没有引导中国走向开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中国落后于近代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康熙帝的统治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B.康熙帝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弱
              C.康熙帝与外国断绝了交往,落后于世界潮流
              D.康熙帝是一位明君,但他的创新并未着眼于世界发展潮流
            • 10.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