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选项中两个历史时期具有从属关系的是   
              [     ]

              A.晚清时期与北洋政府时期     
              B.民国时期与北洋政府时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北洋政府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与“冷战”时期
            • 2. “史识”指在史观指导下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等。据此,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     ]

              A.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胜利召开            
              B.距今48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带     
              C.小农经济的简单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本草纲目》载:“麦苗、味辛、性寒、清除热毒、益气调中”
            • 3. 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 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     ]

              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 4.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    
              D.中古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 5.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作者试图强调       
              [     ]

              A.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研究统一的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 6. 胡适指出,“……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⑴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⑵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吗?’⑶对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材料中胡适强调的是
              [     ]

              A.对古代制度的彻底否定                  
              B.对事物的评判要依据现状
              C.不很相信存在过的事物                  
              D.对事物怀疑、质疑的态度
            • 7. 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     ]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 8.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有学者提出应根据该著中原文“Aufhebung”,把“消灭”应翻译为“扬弃”。对此现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上下文语境中来理解。对这场争论所反映的史学认识应是
              [     ]

              A .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 .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 .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 .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鸟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鸟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