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金字塔、帕特农神庙、长城、英国议会大厦等著名的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诸多风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樊炎冰 《中国徽派建筑》

              材料二:徽州自古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阙里”,这是因为自南宋以后,理学成为统治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理论,而理学大师程颐、程颢和朱熹的祖籍都在徽州。所以,徽州人特别推崇朱子,以朱子家礼等理论来管理家族和社会。朱子笃信风水之说,正好与徽州人的传统习惯相吻合,这样一来,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精神意识对徽派建筑艺术和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三:在与中世纪的宗教进行斗争过程中,通过市民阶段的文化消费,使希腊罗马古典建筑文化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和勃兴提供了必需的养料。·····达芬奇在概括建筑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价值的建筑方法论,强调观察和实验在建筑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人的本能及人的理性的视角阐释技艺的合理性和技艺存在的本体证明。

              ——张盛《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

              材料四:十九世纪哥特式建筑(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的复兴,并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艺,高度精密的机械生产制作出来的是毫无个性可言的产品,而非艺术品。

              ——孙晓昕《浪漫主义思潮下哥特式建筑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中徽派建筑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远方的礼物),万国朝未央。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遥远的地方)……         

                                                                                                                                             ——李世民诗

              材料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三 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集成典,使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制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间的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任何有一丁点洞察力的人都能看到,它(指“坚持真理”)已经让亿万印度民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赋予他们个性、力量和自信——没有这些,任何政治的或社会的变革都无法得以展开……我很确信,就这一点而言,非暴力的方法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加快了唤醒民众的步伐,为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尼赫鲁自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此政策对国内有什么影响?

              (2)材料中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拿破仑“把法律编集成典”的措施具体指什么?此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4)归纳材料四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殁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A与A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1919年1月出版的《新潮》、《国民》等。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这些进步团体和创办的这些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社会观念的特点和产生的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的“启蒙运动”的事件及性质。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青年学生组建社团、出版新式刊物与该事件的内在关系。

            • 4.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

              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

              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期,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13分。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是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5.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注:文书重量就是指钱币所代表的价值数值)

              材料二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纸币——“交子”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并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 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7.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土地制度中的“更名田”,是康熙新政初期的一项大胆举措,它涉及千万亩“藩产”土地的占有权问题。康熙初年,清政府对前明藩王遗留下来的大批土地,包括已为农民瓜占部分,采取了“荒熟田地,酌量变价出卖”的处理方法,其实质就是要农民通过赎买获得所有权。这项规定固然增加了国家收入,但对广大农民而言无异又是一次圈地。为安定社会秩序,康熙八年对这一规定作了根本性改动,命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并“与民田一例输粮,免纳租银”。对已出卖部分的处理办法是,“易价银两,有征收在库者,许抵次年正赋”。于是,这部分官田就无偿地成为原耕种人的土地。                                    ——摘编自《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初年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的“更名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8分)

            • 8. 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位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材料三: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行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在教学中孔子比较注重哪些教学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和孔子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3)依据材料三,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 9.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                  ——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9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6分)

            0/40

            进入组卷